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中央媒体关注报道长江水文测报工作

       7月23日,长江4号洪峰即将抵达三峡水库,预报入库流量71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水利部水文局高度重视,抓住有利时机,精心策划,组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记者深入一线宣传报道水文工作。 
  23日下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满朝旭在水利部水文局有关人员陪同下赶往长江委岳阳水文水资源勘测队,一到现场,就详细询问城陵矶水位超警戒情况,对自动报汛设施饶有兴趣,迫不及待地来到水位自记台,听取队长陈建湘介绍水位采集、存贮和传输原理,当听说城陵矶水位传输有三条(PSTN \ GSM \海事卫星)应急备份线路时,满记者脱口而出“万无一失”。 
  得知当天晚上有流量测验任务,记者马上要求同船体验。晚上9时,城陵矶阵雨不息,漆黑的湖面上船只来来往往,天空不时出现闪电雷鸣,水文113轮准时鸣笛启航开始夜测,30分钟一个来回,ADCP施测流量结束。“好快”,记者感叹新技术的高效率。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已经点绘好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测量设备的功能和精度后,满记者表示:“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全过程参与,知道了水文数据的来历,明白了三峡调度与水文测验数据之间的关系,了解到每一份防汛调度令、每一份水情预报都是一线职工默默无闻、辛勤劳动的结晶。” 
  24日凌晨两点,记者来到岳阳勘测队水情分中心,再次了解报汛流程和时效,在看到水雨情信息报送成功后,及时与水利部水文情报预报中心连线,证实了一线测报成果已准确及时地送达。 记者对陪同人员说,一天的跟踪工作,算是真正知道了“防总背后的故事”,我今天不睡了,一定在第一时间向全国人民播报水文工作及水文人。当天早晨8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栏目播出采访内容。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位于荆州的沙市水文站现在是什么情况?满记者说直接去看看,迎着洪水感受水文工作。24日中午,记者一到沙市水文站便冒着近40度的高温请吴世勇站长带去看98大水时的洪水标志牌,再到水位自记台看最近的水位上涨情况。记者问吴站长:如果没有三峡工程拦蓄,现在水位会到哪里?吴站长说,根据预报分析,如果没有三峡工程调洪,洪峰经过时的最高水位估计会接近保证水位。两相对比,记者直观感受到三峡工程巨大的防洪作用,也充分体会到水文工作在三峡水库调度和长江防洪中的哨兵和参谋作用。 
  在当天晚上的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栏目中,记者以“长江今迎超98年大洪峰,水库下泄量达43000立方米/秒”为题报道了三峡调洪情况和水文工作发挥的技术支撑作用。 
  25日中午,水利部水文局邀请到中央电视台记者蒋树林一行到黄陵庙水文站采访报道水文工作。当了解到黄陵庙水文站是三峡出库第一站,也是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应用最好的水文站之一时,采访组现场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导播室联系,改录播为现场直播。蒋记者说,以黄陵庙水文站为代表,通过直播可以更好地反映全国水文自动测报的现代化水平及水文工作的重要性。 
  巨大的转播车艰难地开进水文站院落,工作人员顶着烈日现场架设通讯线路到水文码头,在近40度高温的船舱内,记者与长江委水文三峡局局长李云中和总工程师叶德旭反复沟通采访内容,于下午3时45分的新闻频道节目中,记者以通俗易懂地语言向全国观众直播了水文工作在本次三峡泄洪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记者介绍,长江上有118个像黄陵庙一样的水文站,时刻监测着长江水位的起起落落;通过水文测验获取的水位流量数据,为三峡工程调度和长江防汛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通过现代化测流设备和传统流速仪的对比,反映了中国水文的现代化水平,为防汛抗旱提供服务的支撑保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长江委水文三峡局总工程师叶德旭现场为观众介绍了水文测验现代化装备。 
  在水利部水文局精心组织、长江委水文局积极配合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下,以城陵矶、沙市、黄陵庙等水文站为代表,通过水文迎战长江4号洪峰的工作实况,在中央新闻媒体的平台上及时向全国人民报道了水文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流程和重要性,充分展示了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