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众参与 > 水文论坛

新形势下的水文信息服务能力建设

新形势下的水文信息服务能力建设

童纪根

(福建省南平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  南平  353000)

摘要:本文在分析总结目前水文信息服务的基础上,针对水文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南平水文信息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水文信息  服务  能力建设

1 前言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水文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形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治水思路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全球气候变化,这些都对水文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要求,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正确面对。水利部针对我国面临的水问题提出了要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要求, 而水文信息是水利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水文信息化技术,在继续做好防洪减灾服务工作的同时,提高水文信息服务的整体能力和水平,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提供全面服务,以优质的水文信息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水文信息服务的现状

2.1 南平市水文站网的基本情况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总土地面积2.63万km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网密布,集雨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176条,流域水系呈扇形分布。辖区内共有水文站9个、水位站8个、流量巡测站1个、雨量遥测站152个(含县级预警系统站)、蒸发站5个、泥沙站4个、常规水质监测断面17个,水功能区和水源地水质监测断面49个,水库站点16个,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的水文监测网络体系,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水文信息和技术支撑。

2.2 南平市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市的水文信息采集与传输手段得到较大改进,逐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152个雨量遥测站全部配备翻斗式雨量计;90%的水位站配备自记水位计,实现了自动采集、固态存贮和自动传输,形成以移动公网为主信道,以程控电话公网PSTN作为备份信道的全市报汛通信网,建成了南平洪水自动化测报系统,全部信息在十分钟内传送到分局水情信息分中心。9个水文站全部采用缆道测流,其中4个水文站装备了微机测流系统,1个水文站装备了在线式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等先进测流仪器设备,形成了多手段的流量监测体系。分局水环境监测中心配备了原子吸收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冷原子荧光测汞仪等设备,实验室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检测项目和监测覆盖面不断扩大,为满足我市水环境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以信息化推动水文现代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分局水情分中心建成了连接省水文局、省市县三级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各县水文站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水文信息应用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平台。南平水情分中心安装有淮委研制的语音报汛系统,实现水情信息自动采集、存贮、传输、处理的网络化、自动化。水情信息的传输时间明显缩短、信息量有较大增加、质量明显提高。水情分中心建成了水情专用数据库,建成了手机PDA水情信息查询系统、雨量等值线分析系统等,在防汛决策、指挥调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3 南平市开展水文信息服务的形式

为防汛抗旱服务,做好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是我们的重点,也最能体现水文的两个支撑。当前,我们开展水文信息服务的内容有:每年的年初以“洪水趋势分析”的形式做出水文长期预报;平时出现暴雨、洪水时及时发布的雨水情信息,实时洪水预报成果和洪水实况信息;发布洪水警报、洪水紧急警报;暴雨洪水简介;降水量水情月通报;还有向工程施工单位定向发布的水文情报预报,电站水库水文情报预报。出现旱情时,向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报送降雨、蒸发、水位流量、连续干旱天数等旱情信息和分析材料。丰、平、枯不同时期发布的各县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公报;年水质公报;发生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时的水质监测成果通报等。这些服务工作一般是以通报、公报的形式打印成文字材料,通过传真、网络或邮寄方式送达有关单位。一般情况实时雨、水情信息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由系统自动传送至防汛抗旱等有关部门。在发生大洪水时,实时洪水预报成果也可能经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水文信息服务的部门主要是南平市市(县区)委、市(县区)政府、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局),以及少数电站和工程施工单位。

3 水文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作为水文信息源的水文站网不足

水文站网经过几次较大规模的调整,站点在萎缩。目前,我们的主要建设力量放在提高现有的水文监测能力上,站网延伸发展受到制约。南平市辖区内共有水文站9个,流量巡测站1个,水文站网密度为2630站/km2,达不到世界气象组织(WMO)提出的山丘区为590~1630站/km2容许最稀站网的要求;雨量遥测站152个,雨量站网密度为173站/km2,满足要求。现有水文站网从功能和水资源管理服务方面与当前新形势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小流域暴雨山洪监测能力低;土壤墒情监测站空白;旱情监测能力相对较低;个别城区河段和主要支流没有测流控制站;站队结合和流量巡测发展缓慢,站点少,水文机动测验能力不强;地下水监测基本处于空白;生态监测方面的站网布设不足。

3.2 水文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数字化应用的整体要求

现有的信息采集体系不够完善,仅雨量、水位等少部分资源实现了数字化。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提高,多数河道上都建有水电站,部分水文测验河段受电站水库回水影响,测验条件发生变化,已不能采用常规测流方法。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蒸发、流量、水质等资源实时在线监测能力不足,不能实现数字化,无法满足专业应用的整体要求。需要改变测验方法,装备先进的测量仪器设备,实现全自动在线式测量,实现水文信息数字化。

3.3 水环境监测评价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水质信息有待整合

目前,水环境监测评价的主要力量放在提高监测能力和拓展业务方面,对如何建立水量与水质、水环境与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水的关系等问题较少深入研究;发生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时,监测机动能力差;水质信息如何整合到水文信息系统中构成完整信息体系亟待解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能反映水环境质量的水质信息,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4 现代化的水文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尚未建立,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

目前,南平水文信息服务以防汛抗旱为主,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少数服务单位和少数人员,信息服务面窄,信息资源没有完全共享;信息传送方式单一,致使信息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公共服务水平偏低。

3.5 水文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水文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水文投入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但从水文发展的需求来看,差距还比较大。水文经费紧张,事业基建经费投入不足、运行维护费用短缺制约了水文事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水文高新技术和应用系统开发方面研究偏少。

4 新形势下加强水文信息服务能力建设

4.1充实、调整、完善水文站网,扩大水文信息收集范围

目前,水文站网布设基本满足资料收集的要求,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资源利用的提高,都需要提供更多的水文信息服务。今后要围绕新时期治水新思路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实、调整、完善水文站网,扩大水文信息收集范围。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站网建设:在典型小流域布设暴雨山洪监测的小河站;选择有代表性的站增设土壤墒情监测站,加强旱情监测能力;在没有测流站的城区河段和主要支流采取流量巡测的方式布设测流断面;逐步建设地下水监测站;在重要风景区建设生态监测站。

4.2应用水文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

针对部分水文测验河段测验条件发生变化,加大经费投入,应用水文新技术、新设备。装备先进的测量仪器如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水质自动监测站等,提高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实现全自动在线式测量,提高水文现代化水平,实现水文信息全面的数字化,为提供优质的水文信息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4.3 建立功能完善的水文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建立资料全面且完整可靠,功能完善且技术先进的水文信息管理与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实现水文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水文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将集南平水文信息资源的整合、处理、存储、交换、共享于一体,具备信息查询,信息发布,信息定制服务,水文统计分析,专业应用和决策支持等服务功能,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满足本地和异地查询,应用服务和信息共享的需要。当前主要工作是:完成水文四大信息系统的建设,即水情自动测报信息系统、旱情(土壤墒情)监测信息系统、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信息系统;加强水文数据库建设,注重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的建立。

水文信息服务系统的核心是实现本系统各项功能的软件平台和工具。目前,南平市有雨量遥测站152个,所有乡镇都设有代表站,但这些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要尽快建立基于Web的灵活便捷的南平水文信息服务软件平台,为各类用户和社会公众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系统软件自动将水文信息发布到县、乡、镇、村的防汛、地质灾害责任人的手机上,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4.4 培养人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水文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热爱水文事业的人去完成。提高水文信息服务能力,尤其需要一批具有现代水文知识、勇于开拓进取的专业人员去完成。因此,培养人才,加强水文队伍能力建设,提高水文人员的整体素质显得格外重要。

5 结语

水文信息化已成为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因此,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总结经验,查找差距,明确目标,大力推进水文信息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是进一步拓宽水文服务领域,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的需要。通过系统的建设,将逐步建立集信息管理与服务、信息统计分析与专业应用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南平水文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南平水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以水文信息化带动水文现代化,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常志华.曾焱.武芳.水利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J] .水文,2006,26(3):72-74.

 

 

作者简介:童纪根(1966-),男,福建光泽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情报预报工作。